English

科学研究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教学科研 -> 科学研究 -> 正文

第二百六十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,潘超青老师主讲《元杂剧的口传性质与女性编演的意义》

时间:2023-03-16 作者: 点击:

3月15日晚,国际中文教育学院/海外教育学院第260期学术沙龙在坤銮楼C104成功举办,主题为《元杂剧的口传性质与女性编演的意义》,由潘超青教授主讲。

首先,潘超青从元杂剧繁荣一时,有大量女演员,却没有女性作者留有剧作的问题出发,启发我们从元代戏剧创作和传播方面进行思考,关注女性编演者在元杂剧的创作中发挥着什么作用。

潘超青解释了杂剧的口传性质,重点提到了“口头程式理论”,该理论强调程式性和情境性,以此为标准考察元杂剧,会发现元杂剧有明显的范本和因袭的痕迹,如在唐代的变文中可以找到其模本。即元杂剧已高度模式化,符合世代累积和集体创作的特点。

随后潘超青介绍了故事框架。元杂剧在故事编排上有明确的类别意识,按照不同类别来分,且不同类型的特点高度统一,这受到了民间文艺作品的影响;套曲结构中反映出了规整的特征,与民间口传艺术密切相关。从留存的记载中发现,相关作品多以记忆能力和口头创作能力来评判艺人,艺人的传承和口头创作非常重要,可以丰富剧本空白,弥合风格差异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聚焦于女性编演的贡献。

潘超青介绍到,女艺人对杂剧构剧形式非常熟练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,元代女艺人留下了散曲作品,成为其文化修养的证明。女艺人的经验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支持。从杂剧体制的变化来看,女性题材独领风骚,旦本剧这一领域反映着女性文化意味的表现空间,展现了更生动、更有血肉的女性形象,其创作或可与女性创作相联系,以此推测是否有女性编剧存在的可能性。

潘超青结合戏剧地位等因素,分析了女性编剧缺位的原因。杂剧处于边缘地位,这与写作者名之不传有着直接关系;不同阶级的差异也导致了俗文学领域的女性失语现象。

最后,潘超青总结,在文学创作中不应忽视女性艺人的作用,并与本专业相结合,可思考口传非遗项目的传习问题。本次学术沙龙圆满举办,相信学生们受益匪浅,并能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深入思考。


(图/李文洁)


友情链接

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坤銮楼(主楼群二号楼) 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 361102

电子邮件:oec@xmu.edu.cn(招生) oecbgs@xmu.edu.cn(办公室) 网站:http:/

电话: +86 (0)592 2186211 传真: +86 (0)592 2093346 版权所有:royal皇家88平台 - 皇家88注册地址登录